什么是突现论

突现论是人类认识能力不足的表现

海云青飞:许多人认为,系统中局部之和大于整体,不可能从局部推断出整体的全部特征,整体中的新特征称为突现。而我认为,突现是人类目前认识能力不足的表现,也就是说,人类认识能力进步以后并不需要突现这个概念

一男一女结婚以后,整体可能会变成3个人,如果你忽略过程的细节,你会说多出的人叫作突现,说明局部之和是大于整体的。如果你了解了过程的细节,你就会对突现的说法不满,结婚以后生孩子,是自然的现象,并无突然、意外之处,怎么可以叫作突现呢

人类科学界至今无人能解释意识是怎么回事,于是宗教就冒出来胡说八道一通。科学界虽然可以用突现来解释意识,实际上还是没有解释。突现的说法其实什么也没有做,只是表明了人类发现了一个不能解释的问题,把它命名为突现,如此而已

什么是意识,突现论的多余

科学界不能解释意识,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可以。用前面提到过的画面理论可以完美解释运动现象,运动是从物体外部观察的发现,从物体内部观察,运动必然伴随着画面,或者说画面必然伴随着运动,画面和运动是绑定的,这是定律,适用于宇宙中一切物体

即使你站着不动,你看到了,听到了,或者感觉到了什么,也就是你有了画面,其中必然伴随着运动,既有你外部的运动,也有你自身的运动。死人没有画面,内部的运动就没有了,虽然外部还有物体在运动,但是和它已经没有了关系

而意识就是画面组合的产物,说得简单点,意识是由画面组成的,甚至可以说人的身体也是由画面组成的。身体是由画面组成的,这可能有点难以理解的,其实也不是很难,你说的身体其实就是现在的画面,也就是你现在对身体的感知,你以为你拥有的实际的身体,实际上你的身体只是你对身体的感知。这在古代很难说清楚,现在则很容易了,如果你对物理学有一定了解的话。从物理学角度看,宇宙的物质其实都是对人来说无形无相的看不见的波,你之所以感知到实体,是因为宇宙让你感知到实体。所以,物体,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分画面和实体的,两者是一回事,你明白了这点,就会知道“突现”这个概念其实是不需要的,有这个概念也没有解决任何的问题

我们无法从氢和氧的性质推论出水的特性,这是否说明需要“突现”概念呢?这相当于小朋友学了10以内加减法以后,是否说明 10 + 1 需要用突现来解释呢。对于元素的性质,不仅有孤立的静态的性质,也有组合的动态的性质,如果我们同时掌握了静态性质和动态性质,当然可以从氢和氧的性质推论出水的特性



2.7 突现(Emergence)

什么是突显或突现

系统几乎一直有这样的特点,即整体(总体)的特征不可能(理论上也如此)由构成整体的部分来推断,即使对每一部分或其局部不完全的组合的特性已完全研究清楚也是如此。整体中新特征的显露称为突现

突现往往用于解释生命、意志、意识等等复杂现象。实际上突现也同样可沿用于无机系统。早在1868年T.H.赫晋黎就曾提到水的特性——“水性”——就无法从我们对氢和氧的性质的了解推论出来。 Lloyd Morgan(1894)对突现的重要意义非常重视。他认为,毫无疑问“在组织结构的不同层次上,物质的组合配置显示出新的出人意料的现象,其中包括最引人注意的适应机制。”突现是很普遍的, Popper(1974::281)曾经说过:“我们生活在突现的新奇事物的宇宙中。”突现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它和分析(分解)看来是不相容的,特别是在比较复杂的系统中更是如此。只是简单地说一说(过去就是这样做的)突现是由复杂性引起的,当然并不是一种确切的解释

整体的最值得注意的两个特征可能是

  • (1)它们反过来又可以作为系统更高层次的组成部分;
  • (2)它们能够影响较低层次组分的性质。后一现象有时被称为“下行原因”( downward causation)(CamPbell,1974:182)

突现论(emergentism)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谁若否定它就势必要对物质学说采取泛心论(万有精神论, Pan-psychism)或物活论(万物有生论,hylozoism)的观点

有两种反对突现论的错误主张必须驳斥。头一种是认为突现论者就是活力论者。这种看法对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某些突现论者来说确实是恰当的,但对现代的突现论者就不合适,因为他们都毫无保留地接受组成性还原论,因而就不是活力论者。第二种主张认为有一部分突现论者提出有机体只能作整体研究,任何进一步分解(分析)都不可行。或许有某些整体论者(holists)曾经这样讲过,但是这种观点和百分之九十九的突现论者是相反的。所有的突现论者都认为解释性还原论并不完善,因为在等级系统中复杂性较高的层次显露出新的、事前不能预测的特征。由于每个层次都具有较低层次所不具有的性质,因此,对复杂系统的研究必须在每个层次上进行

近来有些学者由于“突现”这词多少具有形而上学色彩而弃置不用。辛普森(1964b)认为它属于“结构性”方法,洛兰茨(1973)则将之归于闪烁出现,并不稳定。然而很多学者目前都采用“突现”这个术语,它和“选择”这个词一样,在使用过程中已经消除了活力论和目的论的涵义而得到“净化”,所以我认为没有理由不采用它

生命系统的等级结构

复杂系统往往具有等级结构(Simon,1962),某一层次上的实体组合成为次一较高层次的新实体,如细胞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组成系统。非升物界也有等级结构,例如基本粒子,原子,分子,晶体等等,然而等级结构只是在生命系统中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Pattee(1973)认为升物学中的一切问题,特别是和突现有关的(见下文),最终都是等级结构的问题

虽然等级结构已引起普遍兴趣,但是我们对它的种类以及每一种的特性却并不十分清楚。在升物学中显然有两类等级结构:

  • 一类是组成性等级结构(constitutive hierarchies),例如各种高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等等

    在这样的等级结构中较低层次的成分,例如组织,组合成新的单位(器官),这新的单位具有单一的功能和突现的性质。组成性等级结构的形成是升物有机体最重要特征之一。在每一层次都有其本身的问题,有待解决的疑难以及各种各样的学说。这些层次中的每个层次构成了升物学的单独学科:分子——分子升物学,细胞——细胞学,组织——组织学等等,直到升物地理学和生态学。辨别这些等级层次在传统上就成为将升物学划分为学科领域的一种方式。学者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投身于不同层次的研究。分子升物学家对功能形态学者或动物地理学家的研究课题一点也不感兴趣是很自然的,反之亦然。对从事某一特定层次研究工作的学者来说,其他层次的问题和发现通常是和他毫不相干。要充分认识生命现象就必须对各个层次进行研究,然而正如前面所指出,较低层次的研究发现对解决较高层次所提出的问题一般并没有什么帮助。一位著名的、获得诺贝尔奖的升物化学家曾经说过:“升物学只有一种,那就是分子升物学。”这只能表明他对升物学无知

    由于升物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有这么多的组成部分参与,因而对一位从事研究的科学家来说在目前条件下如何选择哪一个层次进行研究将能对了解生命系统作出最大贡献就是一个战略抉择和兴趣问题。这也包括舍弃某些未揭开的黑箱在内

  • 另一类完全不同的等级结构可以姑且定名为集聚性等级结构**(aggregative hierarchies)

    最为人所熟知的范例就是林奈分类范畴的等级结构。由种经属、科、直到门、界。这完全是为了方便所作的安排。在这样的等级结构中,较低层次的单位——例如属下的种,或科下的属——并没有经由任何相互作用组合成突现的新的较高层次作为一个整体。它只是由分类学家将分类群按高低等级排列而成。这种说法的正确性并不会由于(自然的)较高分类群中的所有成员都是一个共同祖先的后代这一事实而削弱。将分类范畴按等级排定的这种等级结构基本上只是一种分类手段或策略

除此而外,我不知道是否还有其它种类的等级结构

整体论-机体论(Holism-Organscism)

从亚里斯多德开始,许多远见卓识的升物学家对完全按还原论观点看待升物学问题一直不满意。其中大多数升物学家只是强调整体,也就是系统的集成(整合)。另一些学者则求助于形而上学的力量来规避科学解释。直到20世纪“活力论”一直受宠。当Smuts(1926)提倡采用“整体论”这个术语来表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时,这个术语本来是很合适的,然而却不幸地从一开始就被他赋予了活力论观点

“机体论”这个术语似乎是由Ritter(1919)首先创用,现在已广泛流行(Beckner,1974:163)。Bertalanffy(1952)曾列举了三十多位赞同整体论一机体论观点的著名学者来说明这种情况。这个名单并不完整,其中甚至还不包括Lloyd Morgan,Jan Smuts,J.S.Haldane。由Francois Jacob(1970)提出的“集成体”(“整合体”,integron)概念虽然引起了很多争论,然而却是对机体论思想的支持

近代的“整体论”

和多少具有“活力论”观点的早期“整体论”不同,近代的“整体论”是彻底唯物主义的。它强调较高等级层次的单位大于其部分之和,因此将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总会遗留下未分解的残存物,换句话说,那就是说解释性还原论不能说明问题。更重要的是“整体论”还强调了每个层次的问题和学说的独立自主性,最终就必然是升物学作为一个整体的独立自主性。科学的哲学再也不能忽视升物学的机体论概念,而仍将之看作是活力论因而属于形而上学。科学的哲学若仍然囿于在非升物世界所观察到的事物就是十分可悲的

许多科学家集中精力于孤立事物和孤立过程的研究,好像它们是存在于真空之中。“整体论”的最重要方面可能是它着重于关系(relationships)。我总感到自己对关系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这就是为什么我把物种概念称为关系(性)概念,为什么我研究遗传革命(1954)和遗传型的内聚性(1975)——这两者所研究的都是关系(性)现象。我对豆袋遗传学的非难(1959d)也是基于同一原因

其它的人也有同样感受。画家Georses Braque(1882- 1963)曾声称:“我不相信细节,我只相信它们的关系。”当然,爱因斯坦的全部“相对论”就是奠基于对关系的考虑之上。当讨论在不同的遗传环境中,基因的选择值(selective value)也随之变化时,我曾开玩笑地将这一概念称之为基因相对论


独立思考最难得,赞赏支持是美德!(微信扫描下图)

迷路了,百度搜索 海云青飞 官方网站 就可以随时找到回家的路